孝昌:凝聚监督合力 守牢“三资”家底
“一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空地,如今已成功建设成高标准的黑木耳大棚,不仅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,还带动附近60多个村民就业,人均增收1200余元。”看着村湾两侧的“撂荒地”变成“聚宝盆”,孝昌县小悟乡阳林村党支部书记阳高亮欣喜之情溢于言表。
农村集体“三资”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,管好农村集体“三资”,就是守好村民家底。今年以来,孝昌县纪委监委聚焦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,采取“室组地+行业主管部门”联动监督模式,全面排查2022年1月以来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的使用、分配、承包、租赁以及农村工程建设等事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靶向纠治“三资”中的突出问题,探索盘活闲置村集体资产,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有收益、产业得发展、群众得实惠的多方共赢局面。
强化“三资”监管,摸清家底是关键。该县按照“党政主导,村级主抓,部门联动,专班推进”原则,紧盯经济合同管理、财务会计管理、债权债务管控、工程项目管理等重点环节,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拉网式清查,详细掌握全县219个村(社区)集体“三资”管理使用情况,使集体资金、资产和资源做到有据可查。
为推动问题查准找实,该县纪委监委联合巡察、审计等监督力量,对工程建设项目多、自查问题“零报告”的3个乡镇开展驻场巡察,对28个重点村进行全面“扫描式”审计。截至目前,共发出工作提示函14份,收集问题线索182个,查处基层党员干部因不作为、乱作为等情况导致集体资金、资产流失案件92件,党纪政务处分74人。
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,该县纪委监委按照“当下改”与“长久立”相结合原则进行分类处置,已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》等涉及“三资”管理的规章制度30余个,推动全县规范土地流转合同671个,追回违规资金79.13万元。
« 上一篇 | 下一篇 » |